广东共青团学校战线工作简讯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共青团 >> 资料中心 >> 信息简报 >> 广东共青团学校战线工作简讯 >> 正文

广东省共青团学校战线工作简报

文章所在栏目:广东共青团学校战线工作简讯 点击数:5323 更新时间:2015/7/10 17:14:10

 

(点击下载全文)

 

      编者的话: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高校共青团科技创新工作,团省委学校部整理了省内部分高校在支持科技创新工作中可复制、易推广、能借鉴的成果,编印本期科技创新工作简报,以供全省各高校相互学习、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通过科研实践锻炼培育大学生原始创新能力。

中山大学:创新机制,实施跨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将“挑战杯”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考虑。一是广泛动员,强化重点。中山大学隔年开展一次校级“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省赛国赛的校内选拔赛。校赛注重宣传,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学校注重与优势学科相结合,重点支持若干院(系)做好工作,特别在生命科学(含医学)、能源化工、数理等领域。二是鼓励交叉,加大投入。在项目的孵化方面,该校高度重视对项目的跟踪,强调累进创新,鼓励优秀项目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并大量吸纳本科生同学参与其中,促进项目研究的不断创新。同时,学校也大力推进交叉创新工作,鼓励跨专业跨院系组建研究团队,积极推动以项目为基础的“跨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为交叉项目的研究提供制度保障。中大目前每年投入大学生科研的经费约200万,每年立项400余项,包括学生科研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三是建立机制,形成合力。通过“挑战杯”校赛以及“博学笃行”社会调查报告大赛来孵化“挑战杯”国赛作品。通过几年的试点,中大初步构建了“以赛促学,服务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了“基于项目的第二课堂跨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即以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组建跨专业学生助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以参与竞赛激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育人工作服务人才培养与教师的科学研究。

暨南大学:围绕“主业”,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暨南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近年来,为推进学校“宁静致远工程”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崇尚学术,渴求知识,至臻学业,多面发展”为工作抓手,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育人环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暨南大学团委坚持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学术科技节为载体,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创新工作模式,营造浓郁氛围,加大了统筹和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着力改革机制,统筹和规范管理。学校专门制定了《暨南大学“挑战杯”竞赛等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从组织机构、竞赛认定、竞赛项目的立项申报、评审和资助以及竞赛奖励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加大了支持力度,统筹和规范了管理。同时,成立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领导小组以及专家指导和评审委员会,加大了领导和指导力度。二、加大支持力度,扎实开展“挑战杯”等竞赛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学校每年专门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划拨150万元,用于支持学生开展“挑战杯”等竞赛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三、坚持点面结合,为青年学子创新创业搭建平台。着力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的“前端土壤”,提前做好项目孵化,力争做到面上覆盖与点上突破,首次在学院成立了一批学生创新和创业工作坊。同时,创新性地推出了一项竞赛品牌——“创青春•赢未来”暨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并定期举办“暨南青年创新创业讲堂”,为青年学子展现才华和交流经验搭建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聚创能量,助力学生成才梦

      一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学院强调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强调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强调“教师创新——学生创新——师生创业”的全过程参与,强调在“做中学”的创新创业实训,强调协同创新平台的资源向内延伸到创新创业教学实训,强调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集聚创业孵化基金,逐步在创新向创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孵化平台”、“投资机制”五大链条。二是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工作室建设,探索建立“创新促进创业”的实践模式。加强对创新创业基地进行软硬件实施的建设,配备办公桌椅和电脑投影设备,着重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创新成果、项目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学生“拎包创业”;规划建设创新创业学院的实体大楼和十余个粤港澳台大学生“创客空间”。三是多位一体,探索建立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激励和保障机制。广工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同时,出台文件并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资助、学科竞赛资助、“挑战杯”竞赛项目培育资助、学生专利申请扶持等资金)和激励措施(奖金奖励、创新实践学分认定、课程免修免听、课程成绩加分等),学校团委协同教务处、科技处等单位以及各学院推动实施细则的出台,更加有力地保障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广州大学:“四位一体”,形成学术科技创新系统机制

      广州大学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术科技创新工作一体化机制。一是学术科技活动组织流程一体化。广大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作为教育与教学的组成部分,纳入正常的管理范围。坚持纵向领导、横向配合,整合校内外资源,保证校内资源统一调配使用,形成了“动机激励、方式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的学术科技活动组织流程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学术科技活动课内外互动一体化。广大围绕以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学术科技竞赛和组织学生科学研究立项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构建了课内外互动的学术科技活动一体化。三是学术科技活动“学—研—创”联动一体化。我校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分为学习、科研和创新创业三个层次,活动设计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了分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三个层次相互联动,形成一体,取得很好的成效。广州大学以学生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学分认证为保障,设立专项资金保证竞赛体系的顺利进行。四是立足地方内外联动一体化。作为地方高校,广大始终坚持培养人才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组织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时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学术科技活动立足地方内外联动一体化。

深圳大学:建章立制,促进科技创新工作落实

      深圳大学一是发布了《深圳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对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学生、指导教师和相应学院进行奖励。对属于《深圳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认定范围内的奖项,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推免生资格和奖学金,教师可获得相应等级论文认定、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成果奖励,“挑战杯”省赛及国赛均在《深圳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认定范围内。由团委根据“挑战杯”竞赛各学院立项数、省赛和国赛的入围数、省赛和国赛的获奖情况等,以积分方式对各学院组织工作进行评比,并择优给予专项工作奖励经费,各学院科技创新竞赛的组织和竞赛成绩作为学校对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深圳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解决了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业绩评价和学生学业激励等核心问题,让教师乐于指导、学生甘于创新创业,做到创新创业“有政策、有平台、有项目、有导师、有经费”,推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成立了深圳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主要对学生创意、创新项目及团队进行资助,为创意、创新学生提供资金、指导、活动场所和交流平台。三是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课程模块,推动课内“创新研究短课”与课外“聚徒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将产业技术融入实践,年均立项课程70余门。学校实行创新学分认定制度,鼓励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经认定后授予奖励学分。

岭南师范学院:加大投入,聚焦大学生科技创新

      岭南师范学院一直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加强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向前发展。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策划。2004年,岭师成立了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领导和全校特聘教授、首席教授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2013年,该校首次将“挑战杯”竞赛指导老师与教学成果奖获奖老师同时在教师节进行隆重表彰,进一步凸显“挑战杯”竞赛的示范作用。二是建章立制,形成合力。2004年11月,岭师发文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物质保障、评审奖励等作了明确规定。该校设立了“挑战杯”专项经费,且不断加大投入,每年投入专项经费不少于50万元。定期召开“挑战杯”竞赛总结表彰大会,设立团体总分奖、突出贡献奖等奖项,重奖二级学院、指导老师和获奖学生。此外,校团委积极与教务处、科技处等部门通力合作,营造了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各基层单位全力以赴、师生积极参与的良好的氛围。三是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岭师制订并颁发的《湛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湛师院〔2007〕38号)明确规定,“校级科研项目组成人员应包括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师的指导成果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年终考核等方面有所体现。2012年12月,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心,2014年5月,成立了全省首个由团省委牵头的专业性创业学院,2014年12月,建成了全省首个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基地。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强化能力,构建多元化训练平台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实施“职业素质培养”工程,从2008年起逐渐形成“一体、两翼、三平台、四驱动”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内引外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科技创新训练平台。“一体”是以专业社团为载体,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该校主动适应高职教育“职”和“专”的特点,将社团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社团活动延伸到校外企业,主动围绕专业课程特点,将社团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各系专业,成立科技创新专业型社团,夯实科技创新思维基础。“两翼”是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和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为两翼,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主要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坊、举办职业规划周、“与企业家同行”论坛等系列活动,与企业家对话,增强创业意愿和激发创业动力。“三平台”是以“挑战杯”系列竞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节为平台,推进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学院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发挥专业技能,引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现创业化转变,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四驱动”是以学生科研立项、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导师制和职业素质训练学分为驱动。出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和创业系列活动的积极性,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结语:下一步,团省委将以全力做好承办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引导全省高校完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引领全省青年投身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主题,让科技创新成为南粤大学生的成长印记。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