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艺术成果展隆重举行
2013年12月25日下午,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省教育厅、文化厅和省学联共同主办的“青春中国梦·奋斗最美丽”——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艺术成果展(以下简称“成果展”)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团省委书记曾颖如,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景李虎,团省委副书记池志雄,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潮光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中国移动、广东电视台、广发证券、省学联等主办和合作单位领导,以及相关学校领导和团委书记、学生代表共1000余人出席了闭幕式并参观了成果展。
主办方以“开门办节,节约办赛”为原则,创新闭幕活动方式,以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展览取代参与受限的传统晚会,汇聚和传播校园文化艺术节八年文化成果;以文化和艺术吸引青年,以“美”凝聚和服务青年,营造南粤校园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这次成果展作为第八届广东省大中专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对校园文化艺术节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本次成果展共分为3个展厅,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八年以来广东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校园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进行了展示。展示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书画作品、雕塑模型、新媒体交互、3D墙绘、影视展播等1100多件精彩纷呈的优秀校园文化艺术作品。展示也改变了往常只是“静看”的静态展览方式,变成“动静结合”,增加了诸多如真人演示、主持讲解、现场口述史、微电影观影等交互式的展示元素,增添了展示趣味性,更极大丰富了展示内容。
据悉,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自举办以来,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办节方式、品牌打造、特色定位和受众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和进步,破解了三大难题,可谓亮点频出:
第一,破解“刻板”难题:将“立德树人”作为青春教育主题,实现对校园活动从“蹦蹦跳跳”的刻板感知,提升为对校园文化艺术“美”的欣赏。一直以来,外界对校园文体活动容易陷入“蹦蹦跳跳”的刻板认识,认为校园文化艺术无非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忽略了校园文化艺术关于“真善美”的本质感知。为此,本届校园文化艺术十分注重对“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的回归,着重挖掘活动当中的文化内涵,在活动当中体现育人功能,在活动设计和内容上都进行了系统的优化。
首先,是在活动筹备中,主办方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出发,对青年学生团员实行从引导教育到自我教育的提升,开发学生团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活动下放至不同的学生群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当中,着力打造“属于学生们自己的文化艺术节”。培养学生以同理心来设计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做到“从青年中来,回到青年当中去”,培养一批“用青年、懂青年、领青年”的文艺活动骨干领袖。
其次,结合相关具体项目,主办方针对性地邀请了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广东省文化馆等专业单位作为相关项目的指导单位,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并为比赛类项目提供专业点评和评选,极大地提高了活动质量。比如,在子活动——第八届广东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中,特别邀请了广东电视台作为指导单位,由著名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王鹏等亲自担任评委,并为参赛选手提供培训,提升了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也真正实现了学生通过比赛提升自我、圆梦舞台的目的。
再者,在活动内容上,结合“青春中国梦 奋斗最美丽”的主题,活动以“信仰”引领青年,以“梦想”凝聚青年,充分激发学生传递青年正能量的热情,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向善看齐。比如在子项目——第三届“感动南粤人物”评选活动中,主办方对感动南粤人物进行了贴合青年的包装,通过时下潮流的网络用语,打造了一批脍炙人口、广为人知的榜样形象,侠义仁心“跳水哥”、独臂求学“励志妹”、微博大V“M二次方”等故事成为了青年口口相传,茶余饭后讨论的向上话题。据了解,主办方还将组织由12名2013年“感动南粤人物”组成的青年成长分享团,巡回走进全省各学校开展以“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朋辈分享会活动,以“信仰”引领时代方向,以“梦想”凝聚青年力量。
此外,本次主办方以文化展览取代传统晚会,也体现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总结和呈现优秀校园文化艺术成果,以组织学生参与、总结文化成果、发动社会观赏的方式,让社会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和感知校园文化艺术的“真善美”,从而破解社会关于校园文化艺术只是“蹦蹦跳跳”的“刻板”印象。
第二,破解“二八”现象:实现从“二八”现象到影响、吸引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转变。所谓“二八”现象,体现在公共活动中,是指20%的公共活动积极份子参与了80%的社会公共活动,而80%的公共服务只是服务了20%的受众群体。校园文化艺术节作为社会公共活动,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为破解这一定律式的难题,主办方从服务同学需求出发,创新办节形式,成功拓展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破解“二八”现象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是拓展服务范围,“广东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正式更名为“广东大中专学生文化艺术节”。将全省684所中职、技工学校210多万学子纳入活动服务范围,专门为中职、技工学生“量身定制”了系列精品活动,如“彩虹人生——我的中国梦”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活动等;同时,在其它文艺类的比赛当中增设中职、技工组,让其感受到广东学子一家亲的亲切,携手共襄校园文化艺术盛会。在本届文化艺术节中,中职、中专学子热情参与,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在本次舞蹈大赛的中职、技工组决赛上,佛山顺德郑敬诒职业技术学院的作品《流金岁月》以其新颖的表演形式、巧妙的编排,展现黄金饰品加工工人的梦想与辛勤、创新与传承,充分展示了中职、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水平。
二是优化设计,实现“菜单式”服务。设置了歌曲、舞蹈、主持人、辩论赛、书画、新媒体、报告会、主题团日等10项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活动,让有不同爱好和兴趣的同学都拥有了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机会;同时,对各比赛类项目,在省内按地理位置设置广州、珠三角(不含广州)、粤北、粤西、粤东等分赛区的形式,广泛服务和动员学生参赛,结合各学校自行组织开展主题团日和报告会等活动,本届活动各类项目,参与度普遍较高,参与面基本覆盖了全省大部分高校和中职、技工学校,各级各赛区报名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人数总计超过10万,惠及和辐射的学生达100多万。
三是利用新媒体,实现“开门办节”。利用新媒体,优化宣传和报名渠道。本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对报名和宣传渠道进行了优化,在报名方式上,青年朋友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活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的门槛。在宣传方式上,主办方充分运用新媒体微博和微信进行宣传。一方面,学联微博、微信第一时间更新活动信息,各高校学生会及时转发,形成宣传合力网络,无痕无时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到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资讯;另一方面,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为观众互动甚至是观赛平台,@广东学联或@广东大学生新媒体大赛等即可直接参赛。便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让更多的青年可以加入到文化艺术的追梦征程当中成为活动的主角,同时也让活动真正走进青年朋友的圈子当中,将文化的温暖正能量送到每位青年的心坎上。以新媒体大赛为例,大赛共成功接收作品总数1500多件,活跃粉丝比达到100%,博文周曝光量213万,总曝光量达到1000万,被@微博数235600余次。
第三,破解“象牙塔”的困惑:实现校园文化艺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校园文化艺术作品“成果化”、“产品化”。
八年的积累,让校园文化艺术节拥有了深厚的底蕴。以此为依托,主办方与星外星音乐集团等相关单位合作,成立了“广东省高校音乐联盟”,并开展“校园原创音乐扶持计划”,建立一系列由官方机构支持、专业公司护航、权威媒体声援的可逐步付之实施的专业计划,这是汇聚八年来我省校园文化艺术长河的一次尝试,它让诸多怀揣原创音乐梦想的广东学子拥有了追梦、圆梦的机会。
同时,主办方还力促优化和推广校园文化艺术作品,依托展览,帮助学生对其优秀作品实现成果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包装。本次展览中,从传统书画到新媒体作品,从3D墙绘到雕塑模型,从影视作品到手绘明信片,等等,数以千计的学生文化艺术作品,将在展厅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展览,通过公开展览和义卖,主办方将把这些学生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推向市场,实现作品的“产品化”,让校园文化艺术走出象牙塔,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成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属于青年的声音,让从前象牙塔式的文化艺术变得触手可及。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在现场设置一睹颇为壮观的“时光慢邮·寄给未来”墙,把青春的现在寄给某个未知的未来,参观者现场购买由同学们制作的手绘明信片和邮票后,投递到想要发出的“时间囊”里,即可实现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日子给某个特定的人寄送明信片的愿望。
本次展览,也吸引了许多青年朋友前来参观,来自广东财政大学的小余同学是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老粉丝,已经参加了4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他说:“今年(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作品质量和数量都是最好的,从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一种青春的张力。”据悉,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承办,将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并一直持续到明年1月9日,半个月的展览,众多校园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可尽收眼底,相信可以让大家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