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直通车”震荡藏民健康
图是“直通车”在波密县为藏族眼疾患者做检查和手术。 钟荣健 胡键 摄
南方网讯 27位失明多年的藏族群众几十分钟里突然重见光明,十多位在手术台上濒临危险的特困病人在广东专家的挽救下与死神擦肩而过,数千名缺医少药的藏民面对冒雨坚持义诊的广东医疗志愿者潸然泪下……
这几天,广东“健康直通车”在西藏林芝地区不仅掀起了一场“爱心狂澜”,波澜的背后还有意外的收获———“直通车”对藏民健康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样的话题,也许距离广东非常遥远。但我们冀望通过此次团省委、中大和南方日报等联合主办的爱心扶贫接力行动,唤起更多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关注在祖国西部的藏族同胞的生存状态。
不良生活习惯是造成藏民疾病根源,广东专家竭力帮助他们破除陋习
在这次“直通车”专列中,活跃着一支年轻的队伍,由六名医学博士、硕士组成,主要任务是进行一次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西藏农牧民家中,严重的常见病现状让这些在高校实验室中研究学习的博士生们有了很深的感触。在布久乡,他们发现这里的农牧民碘缺乏和氟中毒的情况比较严重,中大2003级肾内科博士刘庆华说,由于交通不便,碘盐在西藏部分地方的覆盖率比较低。很多藏民都是依靠原始交换的方式从商人手里用粮食等换来的土盐,导致身体长期缺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西藏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各种妇科疾病的产生。”几天来,一直在义诊现场忙碌不停的中大附属二院妇产科副主任张建平教授说,很多人都是很久才洗一次澡。性生活很不卫生,有一半的妇女下腹痛、腰痛,很多人患有阴道炎、盆腔炎等疾病。西藏妇女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她们没有任何产育保健意识,在产后三天就下地干活,很多人因此患上了各种妇科慢性病。
“有水有电为什么不洗澡呢?其实只要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生活陋习,很多疾病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中大党委副书记陈伟林表示,此次医疗志愿者沉重的行李中还满满地塞了1.2万份健康宣传单张。在各个义诊的现场,广东医生也借助当地工作人员的“翻译”,不厌其烦地向当地群众进行各种卫生常识的普及。
科学重新改写了他们固有的认识,这种力量也是最能穿透人心的 转变人的观念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地区。但是,科学重新改写了他们固有的认识,这种力量也是最能穿透人心的。
今年70岁的卓玛拉措在双目失明3年后又突然看见世界的时候,思想上的重见光明也是前所未有的。“我曾经非常绝望,几度想要自杀,我们藏民身体出了问题常常是求神拜佛,但我求了几年,眼前依然一片黑。这次广东医生只用几十分钟就让我又看到了自己的十个手指头。”
连双目失明的73岁喇嘛齐美巴登也感慨地说:“广东医生!活佛!”几乎所有人都用了最朴素、最真实的语言道出内心感受,并对广东志愿者有一种特别的信任。
由于西藏房屋结构不合理,农村大部分房子没有装烟囱,藏民的眼睛长期受刺激,加上日照时间过长,波密县群众患白内障的比例高达60%.听到这些信息,墨脱县的扎西马上抓住了医生的手问:“回家了,我们要怎么改造自己的房子?”
“这种信任和觉醒就是我们此行最大意外收获了。”团省委副书记王晓说,送医送药、开展大型义诊是“健康直通车”直接带给藏民的福音,但由此而产生的对他们健康观念的震荡影响更深远,将造福子子孙孙。
“直通车”面临升级和转型,为彻底改变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但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本次“健康直通车”活动的总结大会上,中大附属口腔医院外科主任廖贵清教授直奔“要害”:关键是要提高本地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使这些常见病在当地就可以得到治疗,这样才能使科学的理念不断深入民心。
廖贵清举了个例子,一个普通的波密县牧民拔一颗牙,来回要走两天的路,车票、住宿费加上医疗费至少要400元,相当于他们家四亩麦地一年的收入。谁看得起病?谁敢去看病? “从这次行动中,我们也意识到了即将面临的升级和转型。”广东“健康直通车”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团省委宣传部部长黄庆辉分析,发达地区为相对落后地区实施医疗援助,也常存在重“输血”轻“造血”的缺陷。今后“健康直通车”要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大作文章,为彻底改善服务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据介绍,广东“健康直通车”将募集刚刚毕业的医学博士、硕士到基层卫生站进行1-2年的志愿服务,带动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此外,还将考虑搭建一个培训、交流的平台,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同时,加快组建医疗知识普及的志愿宣传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