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思考
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谭建光

《志愿中国:亲历思考》是资深志愿服务研究专家谭建光教授对二十多年亲历事件的记叙与思考。在从事志愿服务调查、咨询、推动、普及过程中记录了一件件真实的感人故事,记叙了一点一滴真诚的思考。书中有志愿服务叙事,有志愿团队活动分析,有志愿事业发展思考,体现了一名志愿者的深情和专家的睿智。《志愿中国:亲历思考》力求以通俗易懂的笔调,以深入浅出的议论,为中国志愿服务作出全景式的记录。适合志愿组织管理者、普通志愿者和热心参与服务的民众阅读。

 

作者简介

  谭建光,男,1960年生,广东江门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志愿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协会副会长等职。曾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中国志愿事业发展“贡献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团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2007年)、广州市“十大慈善人物”等荣誉称号。主编并出版《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爱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服务亲历故事》、《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青年领袖素质训练》等书,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青年研究》等刊发论文与研究报告一百余篇。

前言

  在回北京的路上,接到建光老师的短信,要我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他的新著《志愿中国:亲历与思考》做一序言。看了书稿以后,很感佩建光这么多年来在志愿服务研究上坚持与实践的精神,就此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建光曾和我提起他早年开始介入志愿服务研究时,经费常有困难,因为在当时那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不仅如此,他还总是亲身到第一线去参与和体验志愿服务在各地的发展与成长的历程。因此,他的著述不仅是理论的陈述或总结,而且还常伴随着一个志愿者真诚的心声和深刻的体验。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志愿服务研究不仅在当代中国是少见而可贵的,即使在志愿服务体系成熟的美国也如是。

精彩书摘

  一、志愿者——中国社会的骄傲  志愿者——中国社会的骄傲  2008年是中国志愿者经历特殊考验的一年,也是作出卓越奉献的一年。当万众期待的北京奥运会正在筹备,奥运圣火传递的志愿服务正在进行的时刻,中国大地上突如其来地发生两次大灾难,又吸引了千百万志愿者参与应急服务。  刚刚进入新年,从天而降的春运“雪灾”使数千万南方人口受到影响;数百万归家心切的旅客滞留在各地火车站、汽车站、机场;数万路途中的人困在天寒地冻的京珠高速公路上。志愿者迅速行动,送衣送被,嘘寒问暖,疏解心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  春夏之际,自地而来的“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国,震惊了世界。千百万志愿者自发自愿行动起来,或者奔赴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或者留守后方参与支援服务。  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和研究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员,自1987年开始就与早期志愿者有交往,1995年开始投入主要精力研究志愿事业。今年,有幸作为第一位进入汶川大地震灾区服务和调查的志愿服务专家,在5月20日-29日的十天时间里走遍灾区的主要地方,接触了各类志愿者和群众,发现“三同步”是这次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最大特色——志愿者与部队战士同步进入灾区协助救援;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同步进入灾区帮助救护;志愿者与当地干部群众同步开展自救活动。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志愿者!当看完我撰写的调查报告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冯小双老师说:“这是公民社会在发育、公民组织在成长,志愿者就是公民社会的骄傲。”确实,志愿者就是公民社会的骄傲,成为继政府、企业之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三种力量。  因此,我打算用半年的时间走遍中国志愿服务开展较好、志愿者活跃的社区、农村,“用脚去走、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想、用手去写”,记叙志愿者服务的感人故事,撰写中国志愿服务调查报告,为20年志愿事业的发展做全景式的记录。  我不敢说是做得最好的,但我一定是用心去做的,我也是志愿者,也
Copyright @ 2010-2012 gdvolunteer.org 粤ICP备07505542号 广东志愿者信息服务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