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广东省委学校部 | 广东省学生联合会秘书处

工作动态

有一个名字,风行高校30年 | 解码“挑战杯”

文章所在栏目:工作动态 点击数:3168 更新时间:2019/5/27 12:13:12

11.jpg

有一个名字,她风行高校30年,成为几代人激扬青春的集体记忆。

有一项赛事,她积淀雕琢15届,与时代同呼吸、共成长。

她,就是“挑战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高水平赛事,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竞赛。

在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挑战杯”精神,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有着同样的挑战基因,引起更为丰富的化学反应。

广东从首届开始就积极投身挑战,30年间两次承办“挑战杯”国赛,目前每年有100多所高校超过10万名学子参与竞赛活动,构建起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全链条工作体系。

南粤学子在挑战中体验着无尚乐趣,青春与梦想在挑战中不断地淬炼升华。

30岁的“挑战杯”风华正茂,新时代的创新恰逢其时。

让我们解开“挑战杯”长青的密码,也就找到走向未来劈波斩浪的力量。

 

风靡30年的解码方程式

2019年,“挑战杯”也到了而立之年,已全面延伸至港澳台及海外地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规模科技创新大赛,广东省赛每届的参赛高校数量和作品数量都不断攀升,科技创新水准的提升获得行业专家的认可。

“挑战杯”30年来始终秉持着学术本色,不仅长盛不衰,而且在高校落地生根、风靡更盛,有着她的特殊密码。

【解码一:青年范儿】

青年人有着特有的原始型创新力,还有着很强的成长性。大学生也把这样的青年范儿,带到“挑战杯”的成长历程,给竞赛注入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挑战杯”不设限,鼓励原始型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的80后教授、博导陆龙生,是第十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获得者,在培养学生参与竞赛时,特别强调“原始型创新”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引进、消化、吸收、模仿,而是要在架构、布局、创造上进行原始型的创新驱动,这样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才有核心竞争力。”


22.jpg

周文杰、汤勇、陆龙生师生三代“挑战人”

 

华南理工大学数学专业本科生小李“不走寻常路”,针对某个数学方程,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研究其中一个系数B>1的情况,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研究不被多数人所关注的B<1的情况,成果不仅参与“挑战杯”竞赛,还在世界顶级数学期刊上发表;同校电力学院的本科生王壮是个电子游戏迷,他从游戏“安全路径”受到启发,通过大数据分析核电厂检修时的核辐射环境,设计出一条辐射剂量最小的“安全路径”……“挑战杯”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青春不设限”,鼓励大学生启发智慧的潜能、探索知识的边界,近年来更是把端口前移,鼓励更多本科生参与到学术科研中,更有利于学术苗子的培养。

“挑战杯”立潮头,与时代同步伐。

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华南农业大学学生曾华盛和他的团队从项目《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研究--基于8市22个行政村的实地调研》,拿下第十四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研究成果获得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也被相关部门采纳。产学研融合的大趋势下,“挑战杯”越来越多理工项目着眼于生产和技术创新,部分大型企业与获奖项目积极对接、促进成果转化,有的项目已经孵化出多家中小企业,成熟项目还可以登陆青创板。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卢晓中十几年来一直参与“挑战杯”的评审工作,他欣喜地发现:“ ‘挑战杯’的选题更为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与国家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立足前沿、不甘落后。”大学生以“挑战杯”为平台,想时代所想,为时代所为,这样的大赛永葆“年轻”。

【解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选拔项目相比,‘挑战杯’更重视的是育人的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团省委副书记武一婷分析,“挑战杯”30年来坚持开门办赛,打破了过去大学生以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注重课外科研实训与社会调查,注重校内体系与校外资源的连接互通,注重青年大学生广泛参与和团队合作,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


66.jpg

本届“挑战杯”参赛高校

 

这个“开放性”体现在广泛连接资源。既连接院士、学者等顶级科技专家为学生做导师、引路人,又连接学科之间、高校之间交流融合,还连接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本,在这个赛训体系中,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开放式的,与课程教学链接,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得益于‘挑战杯’的经历,我在‘想’和‘做’之间搭建了现实可为的桥梁,增长了各方面的才干,这是单纯从课堂学不到的。”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莫浩明曾经以室内自动测绘与建模系统拿下“挑战杯”奖项,今年将此作为一个模块,参与到消防机器人的设计中,要统筹数学、机械、光学多学科的学生一起参与,在跨学科合作体验成长,其中一项专利还被企业买下。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任荣伟介绍,在长期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中山大学创新性地探索出了 “战略性创业学习模式”,这也是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核心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们创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来提升创业的实践技能。经过10年的实践与总结,大批的学生走向了自主创新创业的舞台。


33.jpg

今年“挑战杯”竞赛优秀作品展


【解码三:构建机制链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还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保障。

广东工业大学短短十年间,迅速成长为承办国赛、拿下重磅奖项的一匹黑马,靠的就是机制体制的助力。广工团委书记许泽浩介绍,学校2011年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对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后来又针对“攀登计划”设立攀登班,教授大拿对学生予以有针对性的辅导,不仅帮助学生在“挑战杯”上斩获佳绩,还孵化出一批优秀成果,像药品追溯区块链项目、API接口项目,已经实现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除了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也设置了完备的校内扶持机制。

44.jpg

本届“挑战杯”广东工业大学参赛学生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光军介绍作品


广东团省委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构建“1+2+3+N”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和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完整工作链条。“1”是指联合省内相关厅局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2”是指打造“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两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3”是指推动建立以“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为前端培育、以“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为中端实践、以“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后端孵化的三大平台;“N”是指推动开展包括“攀登大讲堂”“青创空间”“青创100”等N个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项目,打造从“学校培育-竞赛提升-落地孵化-推介成长”的链条式服务。

其中,“攀登计划”实施5年来,申报项目数翻了一番,累计资助全省136所高校50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已完成3000个项目的结项验收,平均结项率达92.2%,累计发表论文3261篇,其中SCI、EI、SSCI论文57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14篇,获得各类专利和著作授权1673项,项目成果获各类国家级以上学术科技竞赛奖项近200项。


“挑战杯”从历史走向未来

近30年来,“挑战杯”播洒的点点星火,已燃成燎原之势,成千上万参加这一“挑战”的学子,由此走上创新、创造、创业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信息时代知识、技术、产业日新月异,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竞争与合作格局深刻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不断落实,这些都为“挑战杯”发展注入时代元素,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挑战杯”在广东也将升级更新,与时代共舞。一是将“挑战杯”办得更加开放,以“挑战杯”为载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在创新创业中同频共振,互动融合;二是推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力争扩大实施第二期“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的规模,支持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三是推动“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为优秀的“挑战杯”项目建档,跟踪作品的成长落地。

团省委副书记武一婷指出:“‘挑战杯’竞赛接下来一要在评价标准方面,更加突出应用性,更加强调成果转移转化,从“获奖捧杯”向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展;二要在评委组成方面,更多引入科技型企业一线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倒逼‘挑战杯’作品的转型;三要在活动组织方面,更多吸引企业家、投资机构、融资平台的进入,真正搭建起‘挑战杯’竞赛成果与社会资本的对接平台;四是要建立跟踪机制,对‘挑战杯’签约项目进行跟进调研和跟踪服务,助推成果转化落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挑战杯”三十年来变的是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不变的是这个开放的舞台和年青人的热忱,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55.jpg

新时代的“挑战者”,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