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广东省委学校部 | 广东省学生联合会秘书处

工作简报

【广东大学生工作通讯】创新孵化“科技梦”,奋力迎接“新挑战”——我省高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佳绩

文章所在栏目:工作简报 点击数:3730 更新时间:2013/11/7 11:24:12

        10月13日-18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举行。我省14所高校的42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入围高校及作品数量创历年之最。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荣获省级优秀组织奖,广东工业大学获得优胜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荣获校级优秀组织奖。广东工业大学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取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赛事承办权。事隔12年,全国“挑战杯”盛事终于再次回到广东,这将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第一次走进“211”以外的高校,第一次走进香港、走向世界,第一次实现跨区域联合办赛。为进一步总结有益经验,现将本届比赛的有关特点刊发如下:

        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从自然科学前沿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提出了许多对科学和社会发展极具借鉴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自然科学领域作品24项,社会科学作品18项,覆盖了医学、生物、化学、信息、农业、经济、社会、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如中山大学的《中国非正规小微企业生存性与合法性研究——基于广东省8个集群1240家企业的案例调研》,以提升中国小微企业在创业成长过程中的生存性与合法性为目的,整合制度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进一步提出和检验社会网络、组织与转型、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网络的视角下提出了提升小微企业生存性与合法性的建议。作品以其对交叉性学科的深入、独到研究,最终在比赛中荣获特等奖。

        二是贴近民生。众多参赛作品聚焦社会热点,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现状地关注与思考,以及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如广东工业大学一等奖作品(《实现新型城市化中PM2.5污染防控对策探索——对广州市治理实践的调查》)对于环保的关注、暨南大学累进创新奖金奖作品(《环境约束下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研究-基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对于绿色GDP的探讨等。

        三是创新性强。作品中既有自主研发、面向市场的新技术,又有突破传统、改进服务的新探索。在本次的参赛作品中,全部作品都有名师指导,大部分作品都有高质量学术论文和专利作为支撑,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保证了作品的竞争力。如依托科技创新的华南理工大学《基于声通信的海洋无缆勘探系统》等多件学术作品荣获一等奖,研究医学创新的南方医科大学《电针正常人印堂和百会后效应静息态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等多件作品荣获二等奖。

展望未来,以迎接下届“挑战杯”为契机,共青团组织整合资源服务青年学术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三个转变:

        一是转变运营理念,将短期竞赛向常规学术创新转变。推动高校建立共青团体系下的学生课外学术工程,通过“挑战杯”和科技学术节等活动,推动学术创新的常规化建设。建立学术专家库,定期举办学术科普讲座,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推动校园学术活动,建立多层次的学术产品培养平台;建立校园课外学术激励机制,通过课题研究支持或活动经费投入推动更多学生投入到“挑战杯”队伍。

        二是转变活动目标,将注重项目向注重人才培养转变。完善把“挑战杯”作为人才培养重要机制的运营理念,鼓励参赛学生自觉摈弃研究的个人功利主义,开拓思维,通过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挑战杯”的“含金量”。一是要推动“挑战杯”与服务地方发展的产学研工程相结合,使得优秀的科技创新产品能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要推动“挑战杯”作品与导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三是要推动“挑战杯”优秀个人与广东人才发展战略相结合,建立“挑战杯”人才库,树立“挑战杯精神”标杆,促进广东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的完善。

        三是转变成果输出,将高校内部交流向加强社会对接转变。加强科研成果输出的体系建设,建立以“挑战杯”为链条的企业-共青团-高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转换平台。通过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对接,引导学生在选题中更加注重实用性、社会性,有力推动成果输出;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敢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挖掘新视野、敢于思考新措施,支持和帮助学生以创新与严谨的学术态度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增添青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