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传部简报(“广东精神”宣传实践活动专刊第52期)专题刊发《“南粤会亲”铺设希望路,“广东精神”谱写幸福歌》。文章认为,广东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南粤会亲”用事实诠释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南粤会亲”搭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爱心之桥,托举社会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有力地诠释了“厚于德”的“广东精神”;18年如一日坚持以诚信为本,把活动铸造成为一个闪亮的公益慈善品牌,充分践行了“诚于信”的“广东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汪洋书记关于我省希望工程要“发扬光大,不断创新”的指示精神,成为我省帮扶困难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从小起步逐渐形成强大合力践行“敏于行”的“广东精神”。
“南粤会亲”铺设希望路
“广东精神”谱写幸福歌
为汇聚社会爱心力量,帮助家庭困难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热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企业、知名媒体等单位共同筹办了“南粤会亲”行动,组织全省各地的孤儿、单亲等特困家庭孩子接受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爱心家庭的认捐资助,让受助儿童与资助人结对会亲。截止目前,这一活动使近2万名家庭困难孩子得到资助,用事实诠释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
一是践行“厚于德”的精神,重在一个“亲”字,以亲情为纽带搭建爱心之桥。建立各类交流平台,为社会爱心人士、城市爱心家庭与农村贫困学童之间结对帮扶搭起一座亲情之桥。所有参加会亲活动的农村困难家庭孩子不仅受到资助,而且在城市里找到了关心、爱护他们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在每年的会亲活动中,结对会亲都会牵动各地爱心人士的心,都会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爱心人士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或是一位普通员工,或是一名年迈老人,但是他们都拥有一颗炽热的爱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所得为贫困孩子托起美好的明天。如年近八旬的退休老人黄祖美,16年来坚持住公租房,用退休金为13个孩子交学杂费让他们有书读。18 年来,“南粤会亲”搭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爱心之桥,托举社会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有力地诠释了“厚于德”的精神。
二是践行“诚于信”的精神,重在一个“信”字,使爱心捐赠公开透明。精心安排部署每一次会亲活动,明确资助标准和捐款流向,并公布每一笔款项,接受公众的监督。捐款人都可以与自己资助的孩子面对面,直接了解捐款的去向。会亲行动形式透明、款项公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市民捐款的积极性。慈善捐款从最初的几万元发展到现在近800万,充分说明市民对“南粤会亲”活动的信赖与肯定。除了公开透明的捐款方式,会亲活动能坚持下来,更离不开各类爱心企业和人士对“南粤会亲”的承诺与坚守。私营企业主陈小敏用6年时间,践行资助20个孩子的承诺;投资公司总经理黄继豪连续八年参加会亲活动,资助233名学生;民营企业广州富力地产公司连续支持五届会亲活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五年来推动会亲活动扩展至全省各地,等等。这些爱心人士或企业虽背景不同,但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信守爱的承诺。“南粤会亲”活动18年如一日坚持以诚信为本,把活动铸造成为一个闪亮的公益慈善品牌,充分践行了“诚于信”的“广东精神”,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三是践行“敏于行”的精神,重在一个“行”字,从小起步逐渐形成强大合力。“南粤会亲”活动始于1994年的“羊城会亲”。2008年起,为深入贯彻落实汪洋书记关于我省希望工程要“发扬光大,不断创新”的指示精神,团省委将会亲活动扩展到全省21个市、121个县(区、市)、88个会场,按照“统一主题、统一名称、统一形式、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的要求同步举行。目前,“南粤会亲”实行全省联动模式,在推进方式上实施系统性、规模化运作,在结对会亲上实施人性化、个性化操作,捐资助学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活动的受助学生人数已从最初的每年几十人上升到5500多人,筹款数额也从几万元上升到近800万元,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益慈善品牌,成为我省帮扶困难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
- 上一篇文章: 团广东省委筹资2200万元 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
- 下一篇文章: 《南方》杂志:“正能量”引领青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