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青年商会

广州市创新节能工作思路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文章所在栏目:广东省青年商会 新闻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点击数:4222 更新时间:2007/12/19 10:15:46

近年来,广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狠抓节能降耗,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五”期间,广州市GDP、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91.1%112.3%69.4%(年均增速分别为13.8%16.3%11.1%),万元GDP综合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14.3%22.9%(年均下降率分别为3.04%5.1%)。2006年,广州市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746吨标煤和1.22吨标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9%48.2%。今年上半年,广州市GDP、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4%18.9%16.7%,而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8%。现将广州市推进工商业节能降耗工作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以优化结构为抓手,抓三个调整促节能

近年来,广州市着重推进产业结构、规划布局和生态环境的结构调整,从根本上实现节能降耗。

(一)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是重点引进和培育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楼宇装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等高效低能耗产业。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要求新上和改造的重点项目都要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采用先进生产工艺,配备污染防治设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如去年9月落成的广州本田增城工厂以建设“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工厂为目标,努力打造为“绿色工厂”服务的“绿色环境”,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三是引导利用中心城区工业旧厂房等资源发展工业大厦和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一批设计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如广州市荔湾区、海珠区通过整饰旧工业厂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初步形成了“广州设计港”、“广州设计创意中心——联星168项目”等创意产业集聚地。这种发展模式既解决了中心城区原工业企业效益低、能耗高的问题,也充分利用了闲置工业厂房,提升了发展层次、质量和能级。四是加快构筑“高增值、强辐射、能耗低、广就业”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物流、信息、金融、咨询等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服务业。2006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二)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一是全面启动市区产业“退二进三”系统工程,整治和淘汰一批能耗高、产出低、污染严重、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近年来,广州市共关闭、停产、搬迁了147家工业企业,一批企业分期分批迁出市区,控制削减污染排放,实现产业升级。如投资10亿元实施环保搬迁的广州新水泥厂2005年已顺利完成与国际最优秀水泥制造企业合资对接,2006年该公司吨水泥综合能耗为120千克标准煤,优于127千克标准煤的国际先进水平。二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上大压小”。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广州市制定了小火电机组关停方案,提出分年度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计划、关停企业名单和相应配套措施。近期,市政府分别与白云区等8个区、县级市政府和广州电力企业集团签署了《关停小火电机组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广州市小火电机组的关停责任和任务,确保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按计划推进。三是制订了多套错峰用电预案,对小水泥、小钢铁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高耗低效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限电措施。列出166户“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分批实施限电,此类企业在用电高峰期已基本压减负荷停止用电。

(三)促进形成生态化循环型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分行业集聚关联企业,建设“绿色”工业园区,优化企业协作流程,建设园区废弃物集中处理系统,促进企业间资源循环式利用、变废为宝、集中治污、集中供热和供汽,形成整体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如在广州市增城投资55亿元建设环保工业园区,打造企业污染物集中治理、资源集中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互补型园区,辖内漂染企业集中迁入园内,配套建设工业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实现“三厂”资源共享。

二、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抓技术改造促节能

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这一根本目标,以技改为突破口,结合实际分类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推动工业企业重点从优化工艺生产流程,改造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开展节能技改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十五”期间,上级财政扶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32项,资金1.12亿元;市财政安排102个节能项目的资金7228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节能技术改造资金近30亿元,都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广州珠江啤酒集团始终坚持走技改节能道路,目前吨啤酒耗水量和综合能耗分别是4.99吨和82.45公斤标准煤,远远低于6吨和115公斤标准煤的国际先进水平。广钢股份公司实施连轧加热炉油改气、转炉煤气回收系统、5号高炉中修技改、转炉——连轧坯热装热送等四大节能技改工程,半年内降低成本近2亿元、节约重油2.4万吨、节约高炉煤气7160万立方、回收转炉煤气9600立方/小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7.1万吨、二氧化硫140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三、以创新模式为突破口,抓服务促节能

(一)积极推进“节能技术小分队下企业”活动。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各行业协会、各大专院校节能技术专家组成节能技术小分队,分批赴企业指导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开展上门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突出重点。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要求,突出推进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二是服务为先。主要针对企业在实施节能规划和节能技术改造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组织专家巡回问诊,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意见。三是互动交流。专家在指导过程中,与企业就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与信息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企业普遍反映热烈,认为这是政府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在越堡水泥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与交流时,能源专家现场测算出水泥窑炉的余热发电能力接近10000千瓦,若企业实施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利用余热每年可发电6000千瓦时,年直接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企业对此表示感谢。

(二)积极探索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一是积极组织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与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合作,促进节能产业化。近3年来,广州威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对广州市100多家企业进行了节电可行性的调查分析,提供节电方案,并为其中一部分企业实施了节电改造,这些改造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年节约用电量约200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约1200万元。二是联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探索运用银行资金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新模式,解决企业实施节能降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难题。

(三)积极培育节能服务中介力量。一是会同广州市能源学会、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公司等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召集节能服务提供商,通过专家评审,挑选一批有合同能源管理经验的、综合实力较强的节能服务提供商,支持其协助政府推进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二是积极协调广州中科院能源所等相关单位联合组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搭建为企业开展节能工作提供服务的平台。

(四)积极推进节能培训工作。一是统一培训企业和区、县级市经贸局节能工作人员。会同市人事局、统计局等部门和机构,举办了3期培训班,对广州市重点耗能企业和市、区政府节能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进行免费培训。所有需要开展能源审计的重点耗能企业、100%的区、县级市经贸局和重点行业协会均派人参加了节能知识培训。二是统一培训能源审计专家。召开能源审计高级研究班,对广州市节能专家库中的100多名专家开展能源审计知识的研究和培训。三是举办企业能源平衡测试知识培训班,为下一步开展重点耗能企业主要耗能设备、重点工艺能源平衡测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百家企业节能行动为起点,抓重点企业促节能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广州市以“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为抓手,对年耗标煤1万吨以上的150家重点耗能企业实施监控,大力狠抓重点领域、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

(一)制定系统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的工作方案。按照广东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到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结合广州实际,提出了“三一” (做到三个统一、按三个阶段推进、建立三支队伍、一个企业一个指标,不搞一刀切)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一是制定了《广州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市节能降耗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和措施。二是制定了《广州市百家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关于2007年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三是制定了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措施,按照“三一”工作思路推进工作。“三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工作部署,统一标准;“三个阶段”即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分三阶段实施:组建机构和搭建工作平台开展培训、推进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签订目标责任书以及全面推进节能规划项目实施;“三支队伍”即全面组建企业节能工作队伍、组建市节能工作督导队伍和节能专家队伍;“不搞一刀切”就是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确定相应的节能指标,一个企业一个指标。四是制定了系列规范性文件。包括工作流程、审核办法、评分标准、专家评审程序、专家管理办法等十多个文件。

(二)建立节能督导工作联动机制。从区、县级市经贸局抽调人员成立全市节能工作督导组,实行市区联动,统筹推进百家企业节能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150家重点耗能企业实施分级监管,分级落实责任,由区、县级市经贸(发)局负责所辖地域内重点耗能企业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工作,督促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对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进行初审把关。广州市建立了涵盖能源技术与管理、财务、统计、计量等领域的节能专家组工作队伍,协助开展企业能源审计报告与节能规划的审核工作,指导企业制定节能规划,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三)全面铺开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按照全市高耗能工业企业用能总量,根据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对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建材、轻纺等重点行业150家重点耗能企业实施监控(150家企业2005年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广州市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65%)。在组织广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高耗能企业进行能源审计试点的基础上,会同各区、县级市经贸(发)局和重点行业协会召开百家企业分片座谈会,部署百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工作。组织专家分批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进行审核。按照广州市统一制定的要求和标准,7月底已全部完成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有126家企业通过了审核。

(四)科学确立企业节能指标。按照全市节能工作目标,对照行业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各企业实际,合理确定分配企业节能指标,一企业一指标,不搞一刀切。原则上,企业节能指标以产品单耗下降率为主,兼容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和工业产值下降率:对企业能耗水平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的,“十一五”期末产品单耗下降30%以上;与国内平均水平相当的,下降20%左右;目前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也要制订下降10%左右的节能目标。如水泥企业以吨熟料(吨水泥)能耗下降率为基本考核指标,轻工电子类企业则多以工业增加值(或产值)能耗下降率作为基本考核指标,并且做到一个企业一个指标、一个企业一个下降率。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十一五”节能目标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广东中烟工业公司“十一五”香烟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20%,番禺创信鞋业有限公司则制订了40%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率。在此基础上,与126家企业签订了“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书。

(五)搭建全市节能信息沟通与工作指导平台。一是建立了节能动态信息报送制度,组建全市节能信息联络工作队伍,全面搜集、整理、推广各单位在节能工作推进过程中的措施、进展、成果和经验。二是在广州经贸网上开通了节能信息网,作为广州市推进节能工作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工作指导平台,上通下达,沟通信息,指导各方面开展节能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广州市工商业节能工作的情况、经验和成绩。

下一步,广州市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化节能减排措施,继续抓好重点工业领域、重点用能企业、重点节能项目等“三大节能重点”,推行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统计制度,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减排,编制节能规划,建立重点节能项目数据库,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建立节能激励机制,加强节能宣传与培训,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一是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汽车、石化、造船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工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低能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以“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重点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中介服务、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

二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严把项目审批关。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在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积极推进“上大压小”工作,加速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高能耗企业;严把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把好新建项目准入门槛。

三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强化工业节能,突出抓好电力、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节能监控重点由年耗标煤万吨以上企业向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企业和三产耗电大户延伸,引导商业和公共领域节能,重点推进绿色照明工程,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地方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和其它节能节电技术。

四是强化企业节能监管与技术创新,构建节能服务新体系。指导、督促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落实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围绕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水煤浆替代重油、电机系统节能、能源系统优化、政府机构节能等专题,积极组织举办技术交流推广活动;加强节能科技攻关,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环保型设备和工艺的研究和制造;探索节能服务新模式,组织节能技术小分队下基层为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提供服务。

五是加强节能基础建设,积极开展节能监察。建立完善广州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数据库和百项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数据库,为进一步强化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监控工作提供更有利的支持;建立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强化市、区和行业协会联动机制,继续加强和充实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力量,开展节能监察。    六是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效应,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抓好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循环经济工作方案编制和试点工作。制定《广州市循环经济条例》、《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和《广州市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设萝岗区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广州市纳入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实施方案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