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共青团 >> 资料中心 >> 调查研究 >> 正文

“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研究

文章所在栏目:调查研究 点击数:8876 更新时间:2016/4/1 10:51:58

“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研究

(原载于《南方论丛》2014年第11期)

摘 要:建立“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培育一支专业社工带领下的志愿者队伍,是对社工、志愿者这两种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现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社会化的新方式。本文通过阐述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社会意义,疏理 “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主要概念及要素,探索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发展模式,提出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社工  志愿者  联动  模式

 

一、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重要意义

社工与志愿者之间的基本属性,为社工与志愿者合作奠定了基础。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促进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对于共同推动社会服务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志愿服务为社工服务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经验基础

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制度仍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民众对社工的认知和认可水平还有待提高,从而导致了社工在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调度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志愿服务先于专业社工而发展,其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人员队伍数量大、号召力强是志愿服务的一大优势,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能够为弥补社工服务人手不足、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使得社工服务及活动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提升服务的社会覆盖率。此外,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为社工开展服务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数据和经验。社工可对志愿服务情况和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总结服务经验,完善服务流程及开发服务项目。

(二)社会工作能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持续化发展

当前,志愿组织及志愿服务活动普遍面临着人员流失、管理不到位、服务开展缺乏特色、制度建设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伦理守则能够启发志愿者转变服务思路,通过对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进行社工服务手法和技巧的培训指导,帮助志愿者掌握专业化的助人方式方法,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社工还可以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在挖掘服务对象需求、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规范组织管理制度、激励队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现状和困境

(一)“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现状

一方面是党和政府鼓励“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工与志愿者的积极合作;另一方面,大量社会团体、社区机构的服务项目将社工与志愿者连接起来,探索了丰富多样的合作途径。

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方式及内容包括:服务配对、资源连接、联席会议等等。两者联动的成效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广大服务对象的认可。然而,合作服务过程中,两者会随着服务项目、服务环境等变化而改变,或多或少出现不同程度的合作问题,造成资源分散、重复服务,削弱其社会作用。

1.服务对象与资源分配重叠

社工与志愿者因其自身属性的原因,在服务对象方面存在着交叉与重叠。近年来,社会工作的性质由补救性、治疗性向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社会工作的对象也发生着变化,它已不再只是包括社会上公认的弱势群体,而是可能涉及所有的社会成员;而志愿者服务对象范围更广阔,不仅包括弱势群体与其他人群,还覆盖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公益事业等。由此可见,两者在某些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上有一定的重叠现象。除此之外,社工机构与志愿者组织因分属市民政系统和工青妇系统,所以有时会出现社工与志愿者在服务场地、服务项目等资源分配使用上产生协调不畅的现象。

2.角色互换与位置错配

现阶段,广州市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由各社区街道及其购买服务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统筹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内容主要依托于自身社区已经开展的各类社区服务项目,这一现象符合当下广州大力推行的“社工+志愿者”模式,基本上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主要扮演着从属、配合的角色。另一方面,据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布的数据,广州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23万多名,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涌现不少有经验有能力的资深志愿者和志愿者领袖,在社区志愿服务形成了独立的组织运行模式。然而,现有的专业社工人数与社会服务需求比例却严重不匹配。以广州市为例,2012年,广州市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只有500多人,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人力资源不足与实践经验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某些社区,社工机构进驻后还需要社区原有志愿者的指引和帮助,无论从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效率来看,由资深志愿者带领新社工或资历尚浅的社工开展服务,更符合服务对象需求与服务效果,志愿者在此过程中发挥引领社工的作用。

(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建设面临的困境

1.社会工作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社工专业人才匮乏,而且在年龄结构上也存在差异,较大年龄者多数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年轻的虽然活力充沛,理论基础扎实,但缺少磨练和实践工作经验。

2.志愿活动形式单一,管理不够系统。由于志愿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提供服务,自由性较大,组织起来缺乏有力统一。志愿者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区域、单位组织志愿者活动并没有统筹的安排和合理设计,使得志愿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各尽其职。有时做了大量工作,但作用有限;有时甚至出现部分志愿者积极性下降现象。这充分暴露出志愿者管理、培训、激励体系的不成熟。

3.社工、志愿者互动不足,联动优势没有完全发挥。由于社工力量的薄弱,重视与支持力度有限,“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实际功效。有的区域甚至还没有实际启动,使此项工作停留在走过场或流于形式。部分社区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对志愿者的使用形成了一定的“门槛”,也大大影响了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良性互动。

三、“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路径选择

要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一是要避免“联而不动”,相互间加强沟通和衔接;二是要努力做到“联而能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三是要努力做到“联而恒动”,建立起联动的长效机制。

(一)社工机构为志愿组织提供专业协调

一是为志愿组织规范管理提供专业人员。大部分的志愿者对于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有热情、有爱心,但是缺少时间进行组织建设、从事组织管理。因此,招聘专业社工进入志愿组织,担任总干事、秘书长等职务,专职从事管理协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从2003年开始就招募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进入各市、镇、区志愿者中心担任专职干事,从帮助志愿者报名注册,到整理志愿组织资料,再到协调志愿者会议讨论等等。专业社工为志愿组织规范化、现代化作出贡献。如今,随着党团组织、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政策和财力支持,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组织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为志愿服务项目策划提供专业技巧。过去,志愿组织策划和实施服务活动,主要是凭感觉、凭经验,有时候出现“重复服务”、“人浮于事”、“服务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专业社工的学习中积累较多的项目策划与实施知识,与志愿者的经验结合,就能够产生更大的优势。广东省中山市博睿社工服务中心,就是以志愿者骨干为基础,招募专业社工进行服务策划的机构。社工与志愿者合作,开展“阳光少年”服务,针对轻微越轨少年儿童的特点,设计“春夏秋冬”不同主题的服务项目,既适应对象心理特点,又具有激励作用,赢得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三是为志愿人员培训辅导提供专业知识。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倡导志愿服务,参与志愿组织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青年,还有老年、妇女、中小学生等。在爱心和热情的基础上,针对开展的服务项目,进行人员培训,传授服务知识和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专业社工掌握较多的服务知识与技巧,根据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需求,从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辅导,能够产生良好效果。

四是为志愿服务理论创新提供专业途径。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设计多学科、多领域,包括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但是最为密切的是社会工作学科。一方面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分析志愿者服务的现状与趋势,可以获得科学的预测、科学的参考;另一方面,将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创造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就有利于丰富社会工作理论,有利于丰富社会发展知识。2012年,广州市文明委、广州市社工委、广州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志愿服务广交会”,邀请了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估,撰写研究评估报告,对于把握广交会的特点,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社会工作教师与学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掌握较多的理论和方法,在志愿组织创新发展的研究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志愿组织为社工机构提供资源支撑

一是志愿者支持社工机构建设。目前,社工服务中心进入社区、农村建立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工服务站”等,聘请的专职社工仅仅是几名或几十名,面对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服务需求,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这时候,招募志愿者参与社工机构的日常工作,包括协调居民、村民利益需求,联系社工与群众的交往,拓展社工服务的领域等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调查中发现,主动组建志愿者队伍的社工机构,开展社区、农村专业服务就得心应手、效果明显,缺乏志愿者支持的社工机构就陷于应付、效果不佳。

二是志愿者参与社工服务项目。在社工机构实施面向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的专业服务项目时,志愿者的参与能够帮助社工人员事半功倍、提高效果。志愿者来自社区、农村、学校、企业,与服务对象朝夕相处,了解和掌握对象的心态变化,能够帮助社工寻求针对性的切入点,赢得服务对象的接纳,逐渐产生服务效果。调查发现,有些大学毕业的社工,进入农村社区服务,由于不懂本地语言,受到老人、残疾人的排斥。需要在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逐渐赢得服务对象的理解,提升服务效果。此外,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为社工项目增添新因素、新功能,更加适应城乡居民的需求,也更加受到广泛欢迎。

三是志愿者传播社工文化理念。社工文化传播的专业性、职业化较强,为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增添一定的难度。但是,志愿文化传播是大众自发自主的传播,融入普通民众的理解与喜好,传播面广、影响很大。例如,社工的“助人自助”理念是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让对象逐渐提高自助能力,这样的传播需要思考和解释。深圳志愿者提倡“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理念的时候,增加了“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充实和帮助了自己”的内容,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传播非常广泛。这种专业解读转变为大众解读过程中形成“美丽的错误”,却极大地传播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志愿服务精神。所以,专业社工理论与方法,经过志愿者的取舍和调整,面向大众传播,成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新观念、新思想,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是志愿者扩大社工交往网络。目前,中国的志愿者来源于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人际关系广泛、社会资源丰富;专业社工刚刚从学校毕业,生活经历少、关系网络少,开展服务活动受到制约。因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为专业社工提供扩大人际关系的机会,为社工机构提供扩大服务覆盖面的机会。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胡东辉,针对年轻社工缺乏社会关系支持的现状,就主动联系专业社工,带他们参加各种社会交流活动,认识志愿者及企业家、热心人士等,为传播社会工作、拓展社工服务做好铺垫。广州的社区志愿者组织,为社工机构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帮助,让社工更快赢得居民的信任,创造开展服务项目的条件。志愿者与社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让更多的公民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有利于构建和睦友爱的幸福社会。

(三)“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是培育多类型的合作促进组织。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鼓励成立更多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促进组织。广东省社工、志愿者、专家学者、热心人士联合成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开展“社志论坛、社志沙龙、社志行动、社志飞信、社志网络”等活动,引起各地区的关注和借鉴。北京市成立“中弘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中心”,开展推动合作的服务,也引起社会关注。但这些社会组织远远不够,需要鼓励更多的促进组织建立和发展。

二是开发多样化的合作促进项目。从党政部门、工商企业、社会机构支持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的项目中,分出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创新项目,给予扶持,做出示范,提供更多的机构与个人模仿。广东省中山市拟在社会创新项目专项资金中,拨出部分资金,资助“博爱100”即一百项有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特色的项目,以体现合作精神与帮助社会人群为评价标准,具有创新意义。各地区的社会服务项目中也应该拓展合作项目,聚集社工与志愿者资源,更好帮助社会、服务群众。

三是创造多视角的合作促进理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重视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推动中国转型、构建现代社会的理论参考依据,应多学科开展研究,从不同领域获得智慧、知识,为社工与社志愿者提供理论指导。目前,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关注社会建设、社会创新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投身社工研究、志愿研究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要聚集这些智力资源,使之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繁荣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我们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吸引专家学者、资深社工、志愿者领袖、热心公民、青年学生参加,乐意探索和创新,成为中国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参考文献

[1]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谭建光.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6)

[3]董秀.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4]戴艳.探索社工与志愿者的联动机制.[J].江南论坛,2009,(5)

[5]张兴杰、卓彩琴、易纲.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优秀实习报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李小娜,广州市团校教师,助教、助理社会工作师;

毕会东,广东科技学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

本文是“2013—2014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3WT080)的研究成果

(广东省青少年事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供稿)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