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志愿者工作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共青团 >> 资料中心 >> 信息简报 >> 广东志愿者工作信息 >> 正文

【二十四期】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完成阶段性目标

文章所在栏目:广东志愿者工作信息 点击数:5202 更新时间:2015/12/31 10:49:28

广东志愿服务工作信息

 

第 24 期

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秘书处

广东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编     2015年12月15日

  

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完成阶段性目标

 

 2011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规划用五年的时间建设“志愿者之城”,并从社会参与、志愿组织、社区服务、激励机制、资源保障、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目标。五年来,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意见》中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完成。

 一、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的基本概况

(一)志愿服务参与更加多元。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20.9万,比2011年翻了两番,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位居全国前列。一是党团员发挥主力军作用。党员志愿者16万多人,占志愿者人数的13%;团员志愿者33万多人,占志愿者人数的28%。二是城市新移民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来深务工青年等新移民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融入城市,占志愿者人数60.27%。三是社会参与力量趋向稳定。志愿者中企业员工占26.6%,社会人士占33.4%,本科学历占32.74%,是参与志愿服务的稳定力量。

(二)志愿组织发展更加规范专业。深圳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达9464个,每万名志愿者拥有志愿服务组织78个,覆盖面广。一是层级化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志愿服务队伍横向覆盖组织、机关工委、民政、司法、交通、卫生人口计生、教育、公安、文体旅游、妇联、残联、城管、应急等13个系统,纵向延伸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10个区(新区)均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格局。二是法人志愿服务组织发育壮大。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超过1880家,约占社会组织总数的20%。三是志愿服务项目更加专业。在医疗救护、抢险救援、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垃圾分类、海洋环保、助残、助老、临终关怀、精神关爱、服刑人员关爱、禁毒防艾、学生课业辅导、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文化服务、科普讲解、社会调研、语言服务等19个领域组建5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建立覆盖齐全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形成完善的项目体系。

(三)志愿服务平台不断健全。搭建实体型、网络型、资源型“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参与的互联互通。一是推进实体型平台建设。志愿服务U站实现“连锁”品牌推广,城市U站、社区U站、绿道U站、医疗健康U站、文明旅游U站等规范化服务点达262个,其他常态化服务点达624个。二是建立“互联网+”网络型平台。实施“互联网+志愿服务”战略,全国率先同时在“腾讯微信”、“阿里支付宝”两大平台开通线上志愿服务,每天在线可供市民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达500多个;全国首创发行电子志愿者证,办证志愿者突破39万人,推动更便捷地参与志愿服务。三是做大做强资源型平台。注册成立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募集资金3000多万元,凝聚了一批公益性基金会、社团等资源型平台。

 二、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在全国首次将注册志愿者的年龄放宽到10周岁,编制全国第一本《青少年志愿服务读本》,在3所高校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志愿服务知识和理念的普及从青少年抓起。二是推动志愿精神融入城市主流观念。推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为深圳“十大观念”,“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成为城市“流行语”,“有时间做义工”等精神深深植入城市“血液”。三是打造志愿文化。推出实名制红马甲、电子志愿者证、U站等深圳独特的志愿者标识,聘请爱心人士担任志愿者形象大使,设立“公务员志愿者行动日”、“深圳义工节”等主题日,一批优秀的志愿者艺术团、文化作品登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

(二)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一是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将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体系,动员260万多人次志愿者参与文明劝导,助力深圳连续四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市义工联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二是广泛开展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法治通城志愿争先”行动,在160多个重点路口开展秩序引导。试点公交系统志愿者岗位化服务,4500多名公交平安志愿者在124条公交线路开展常态服务。三是推广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在全国率先试点“旅游义工”工作,设立97个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站,我市被授予“全国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示范市”称号。四是推动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发展5万多人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扩大网络正能量,发出深圳好声音。五是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开展绿道、海洋等特色环保志愿服务,在160个社区、30所学校和60个U站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行动。

(三)聚焦民生领域,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一是推进医疗系统志愿服务。探索医疗系统志愿服务岗位化运作,在13所市属公立医院、6家区属医院推广健康U站志愿服务模式,优化就医软环境。二是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出台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发展2万多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博物馆、书城、美术馆、社区舞台等文化场所开展志愿服务。三是开展青少年教育志愿服务。发展1.6万名家长志愿者,组织2700多名志愿者定点参与社区“四点半学校”服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志愿服务网络。四是参与提升公共安全应急救援能力。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先后参与国外尼泊尔地震、国内鲁甸地震、省市内灾害等救援工作800多次。五是实施关爱特殊群体专项行动。开展系列送温暖志愿服务,实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224个助残组织结对服务9549名残疾青少年。开展关爱劳务工子女朝阳行动,4.7万名志愿者结对服务9.3万名劳务工子女。

(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服务基层治理创新。一是参与力量逐步壮大。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纳入基层党建内容,作为党员“亮身份”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带动40多万社区群众注册志愿者,比2011年增加近三倍。二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将志愿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工作范畴,建设192个社区U站。深圳全市成立1600多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广泛推动社区志愿者协会注册法人,试点社区“爱心银行”项目,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三是服务项目不断优化。开发环境保护、文体培训、帮困助弱等20个常规项目,通过“织网工程”、“社区家园网”等网络平台,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四是积极参与社区平安和谐建设。开发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社区矫正、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等7类特色项目,大力发展普法、人民调解等平安志愿者14.8万人,积极探索“义警”“义巡”工作机制,参与辖区矛盾化解和平安创建工作。

(五)提升志愿服务国际水平,服务国际化城市建设。一是发展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者队伍。将发展志愿服务列入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建立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者总队,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达4.32万人,其中外籍人士志愿者约2000人。二是建立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项目库。在外籍人士集聚社区设立U站,开展外籍人士融入、生活指引等服务,促进国际化典型社区建设。建立外语教学、文化传播、赛会展会等6类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库,每年近2万名专业志愿者服务高交会、文博会、深圳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会展会。三是扩大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国际志愿者协会等国际性组织建立联系,派出志愿者参与互访,积极筹建国际志愿者学院。

 三、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的工作启示

 一是党政重视和顶层制度设计提供了坚强保证。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系统目标,市委书记亲自担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长、副市长等领导同志担任副组长,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形成了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

 二是独特的城市禀赋构建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从经济看,深圳人均GDP居全国前列,具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的经济基础;从地缘看,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受创新热潮的影响较早、较深;从人口看,深圳是“移民城市”,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志愿服务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

 三是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培育了发展热土。深圳是全国文明城市,爱心和慈善指数居全国前列,浓厚的公益氛围、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为深圳市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是重大事件带来契机。1990年,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成立;2005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2011年深圳市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事件,为深圳乘势而上建设“志愿者之城”奠定了基础、带来了契机。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