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共青团 >> 工作交流 >> 学习交流 >> 正文

“亲于民,青之家,汇幸福”——打造有湘桥特色“亲青汇”枢纽型共青团

文章所在栏目:学习交流 点击数:4904 更新时间:2012/5/15 0:01:44

按照团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关于打造“枢纽型共青团”的战略部署,团湘桥区委紧紧围绕“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幸福湘桥建设”这一核心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青年基础和广泛影响力,充分发挥团组织特有的社会功能,启动实施“亲于民,青之家,汇幸福”——打造有湘桥特色“亲青汇”建设工程,着力推进枢纽型共青团建设,打造汇聚青年新平台,逐步形成以团组织为核心、以骨干青少年社团为基础外延、辐射带动各级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工作格局,在推动湘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中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一、“亲”于民,最亲密地与青年一起,打造组织动员枢纽

密切与青年的联系交流,强化与各青年组织的伙伴关系,协助好党委政府加强社会领域青年群体的聚合引领,扩大团工作的社会参与。

一是在线下,通过“走进”基层,“走近”青年,主动宣传、积极联络、交流思想,吸引更多的青年关注、参与、支持,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团就在身边”,主动靠近团组织。同时搭建组织与青年的联系对接平台,建立起青年组织信息库和青年人力资源库,为各青年组织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让有专长、有热心的青年能加入各青年组织,通过资源的有效结合,促进各青年组织自我发展。二是在线上,落实团干部实名开微博,开展“网上倾听日”活动,建设微博、QQ、微信等载体的数字化倾听网络,探索在线上平台建设虚拟青年组织,让团干部与青年能随时、随地联系,用心、真心交流,进一步畅通舆情收集和青年反映诉求的渠道。

二、“青”之家,夯实组织阵地基础,打造孵化培育枢纽

以“团建创新”为主题,通过地缘、乡情、空间、网络等联系方式将青年聚到一起,将团组织建设成青年的“现实港湾”和“精神家园”。

一是依托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搭建平台”:为青年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与需求、项目与资源、活动与人员”三个有效对接,推动其发展壮大。“提供服务”:以专业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形式,提供组织理念、运作模式、项目设计、制度完善、团队建设多元化的培育服务。特别是引导他们打造常态化、规范化、群众急需的品牌项目,扩大社会影响力。“提供场地”:设立青年社团联络点,使之成为各青年社团联系的“终端门店”,为全区青年社团提供汇聚交流、信息共享、展示风采的平台,加强社团之间的工作互动,相互借鉴,共享资源,共同推进。

二是继续加强“两新”团建工作,试点在非公企业孵化培育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力争使团的“枢纽型”组织的网络覆盖更多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更多青年。按照“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团组织”的链条模式,依托非公企业阵地延伸培育社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成立一些专业性、公益性的青年社会组织,通过组织的活动将更多的青年凝聚到团组织中来,再成立社会组织的团组织,进而实现团组织与社会组织的相互促进发展。

三、“汇”幸福,启动实施“五大计划”,打造服务引导枢纽

服务是组织凝聚吸引最核心的要素,通过服务,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幸福”。

一是实施“志愿服务”计划。进一步加强全区10个街道(镇)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将专业志愿组织的阵地、人员、需求、项目与社区(农村)全面对接,推动志愿服务资源集中性向社区(农村)投放,提高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全面深化爱心公益行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青少年公益事业,加大对留守儿童、困难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等群体的服务。

二是实施“服务关爱”计划。面向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将团建工作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继续深化“关爱外来工、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健康直通车进企业”等活动,切实在企业经营发展和人文关怀中发挥服务作用,以服务营造和谐务工环境。

三是实施“成长培养”计划,以青联、讲师团、行业协会等组织为依托,以“圆梦计划”、“青工学堂”、“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项目为支持,在新生代产业工人集中的企业,开展“团组织+企业+培训机构”的“订单式”培训,引导企业青年全面参与产品、技术、管理、营销和服务创新,为加快转型升级培养一批青年骨干人才。

四是实施“文化传承”计划。以培养青少年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建立青年文化活动基地,联系、培育和打造潮乐、潮剧、书法、摄影、美术等青年文化组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课堂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五是实施“青农培训”计划。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线,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导入农村,开展“农村青年科技活动月”活动,为湘桥“扩大提升城市中心区,推动城市向东拓展”提供城乡之间的团队、项目、文化等良性互动。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青春广东新闻
南方plus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官方微博

广东共青团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