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东中学共青团简报第24期】广州市加强团教协作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14  更新时间:2017/9/28 10:54:20  文章录入:snbadmin  责任编辑:snbadmin

                                          广州市加强团教协作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广州市高度重视学校共青团工作,并将其作为党的青年工作和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团教协作,坚持实践育人,提升服务品质,不断加强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巩固党在青少年学生中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工作保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等规定,出台《广州市中小学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充分发挥中小学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推进党建工作,并以此带动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提升。广州市将团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格局,给团组织交任务、提要求,并在经费、人员、场地、设备等方面予以保障,积极推动学校团干部政治、生活待遇问题的解决,积极选派优秀团队干部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考察学习,每年举办不少于一次学校团干部专题培训班,切实加强学校团队干部的选拔、配备、培养、提升。二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发展团员制度、推优入党制度、团费收缴制度、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等,以制度保障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协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广州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合力共建常态化、一体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坚持资源上共同分享、工作上相互支持、管理上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地推动团教协作。市少工委实行双主任制,由市教育局和团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市少工委主任。市教育局思想政治教育处、团市委学校少年部作为具体落实中小学团队管理的部门,坚持定期沟通、协同推进。近年来,先后推动广州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少年儿童及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推动市人大出台《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推动市政府立项编制《广州市青少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更高层面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广州市教育局、团市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广州市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联合开展了少先队工作专项督查、中学共青团组织现状调研、驻校蹲班、中学团队衔接研究以及中学共青团改革创新课题申报等工作,共同成立广州市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中心、全面统筹指导广州市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在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积极推进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建设,完善12355青少年服务台功能,推广建设青年地带,实施合适成年人制度,进一步拓展青少年服务载体。

三、坚定理想信念,突出思想引领

广州市专门编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读本》。各学校党、团组织以辅导报告会、团校、主题团日活动、班会等为载体,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我的中国梦”、成人宣誓、“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典型示范,建树108所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示范校。选树“向上向善好青年”“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最美少年”等青春榜样,组织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活动,引导青年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坚持以正确的舆论观点引导学生,以先进的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同时,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群体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及时建立教工团总支(支部),注重师德引领,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研制《厚学养德 行为世范——广州市教师师德规范读本》,举办青年教师形象大赛,让青年教师在良好的师德氛围中茁壮成长。

四、着力推进改革,促进多元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学校共青团凝聚、服务、引领青少年学生的作用,广州市还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和学生社团建设为突破口,为学校团的工作增添“两翼”。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市级统筹、分层分类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志愿者注册管理、招募培训、实践体验和评估激励等制度,将志愿服务相关考核评价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体系,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传播和文化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与行为习惯,鼓励和支持学生成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参与者以及志愿精神和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构建组织化动员、项目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事业化发展的学校志愿服务体系。二是全面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自我管理、提升素养搭建平台。通过开展优秀学生社团选树活动,组建广州中学摄影社团联盟,举办校园流行乐队大赛、优秀街舞社团大赛等活动,激发中学(中职)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